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深度关注丨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共情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01-17 10:54

最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晓东方》,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聚焦于上海解放第一年,全景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战上海”到“建上海”的艰辛历程。播出以来,《破晓东方》收视率稳居前列,相关剧情引发观众热议。

《破晓东方》由高希希导演,龙平平、秦溱担任总编剧。作为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破晓东方》总编剧龙平平曾创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觉醒年代》等热播剧。在他看来,《破晓东方》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是“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政党。表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全剧的鲜明主题。

用一年多时间让上海旧貌换新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产生共情?记者专访了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

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先进性

问: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人解放上海后接管、建设上海的电视剧,《破晓东方》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龙平平: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入创作高峰,但尚无一部集中反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接管政权、巩固政权,如何管理好一座中心城市的经典电视剧作品。上海解放第一年堪称党在执政初期考验中反应最明显、斗争最激烈、困难特别多的战场。北平是和平解放的,上海是打下来的,而国民党在上海留下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管理好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美国人放言,共产党进得了大上海,不出三个月就要退出来。在国际舆论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用一年多时间让上海旧貌换新颜。《破晓东方》叙事的历史背景正是安放在上海解放一年间,填补此前同类电视剧尚未触及的叙事空白。

问:何谓“破晓”?该剧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呈现了攻占百老汇大厦的战斗,据说写到这里您忍不住落泪,为什么?

龙平平:解放上海最激烈的战斗是打到苏州河北岸,当时敌人在百老汇大厦等高处据点负隅顽抗。若是用炮我们很快就能结束战斗,但为了保护城市、让人民少受损失,我们坚决不用重炮。前进道路被封锁,我们就利用敌人原有工事掩护、攻击,宁可让子弹从头顶飞过,也不进民房躲避,不使用火炮。为此,很多战士倒在了上海解放前夜。经过激烈战斗、付出巨大牺牲,我们的军队实现了“军政全胜”。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人民,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人民军队的先进性。

我们在剧中浓墨重彩地艺术化地呈现了这一历史场景。为了攻占百老汇大厦,27军某营营长代降龙与战友组成敢死队,一个营的战士、几百人冲向百老汇大厦,一个个倒在了冲上顶层的楼梯上。在这场战斗中,解放军还救下了一名难产的产妇。最后,代营长冲上楼顶升起红旗,升旗的那一刻又冒出几个敌人,他消灭敌人的同时自己也壮烈牺牲了。此时婴儿终于降生,代营长的弟弟迎着朝阳托起了刚刚出生的婴儿,一个新的社会、新的世界到来了,这就是“破晓”。“破晓”的意味为“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

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领导人民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问:剧中用较大篇幅讲述了丹阳整训。为了接管上海,党从全国各地抽调5000余人汇集丹阳,集中学习接管上海的政策和纪律。陈毅同志就入城纪律问题发表讲话说:“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丹阳整训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一种政治本色?其时代价值是什么?

龙平平: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5月27日夜解放军攻入上海,次日清晨,上海市民推门出户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场景——在自家门口,成排的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露宿街头。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攻入城市,打了胜仗,却坚持“入沪不入户”、“进城不扰民”,下雨天睡在湿漉漉的街头。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形象自此名扬世界,其中原因则要从丹阳整训说起。

丹阳隶属镇江,是解放战争时期沪宁线上最大的城镇。渡江战役期间,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接管大城市的经验,部队进入南京后暴露出对城市管理不熟悉的问题。党中央和总前委反复权衡,做出延缓进军上海的决定,从各地抽调5000多名干部,用了20多天时间在丹阳整训,制定详尽的“三大公约”和“入城守则”,提出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市区作战不准使用火炮;不能拿群众物品、进入民宅……丹阳整训后,每一个进城的解放军将士对细则了然于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严明的军纪送给上海市民第一份见面礼,“政治进城”凝聚了民心。

《破晓东方》前9集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丹阳整训展开。我们用两个典型事例体现了丹阳整训的成效。一个是苏州河之战,战士们用年轻的生命保护城市、保卫人民;一个是十万大军睡马路,中国共产党军队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是睡马路。有这样一个先进的党、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70多年前的“战上海”,最近3年的战疫情,我们无不面临艰难困苦,但经过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奋斗,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年轻人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得到共情、找到答案: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领导人民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破晓东方》表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问:在“战上海”“建上海”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具体怎样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用一年多时间让上海旧貌换新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龙平平:从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历史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接管大城市、执政大城市。《破晓东方》展现的,就是党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多时间把上海从一个国民党留下的废墟,治理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大都市。

首先是银元之战。解放军一进上海,首先面临的就是用什么货币来解决500万上海人民的吃饭问题。当时,一麻袋金圆券才能买到一斤大米,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党中央明确提出,军队推进到哪里,人民币必须要跟到哪里。为了让老百姓得实惠,我们党决定用人民币兑换老百姓手里的金圆券。但证券大楼的一些投机商却乘机哄抬银元价格、抵制人民币。这是一场严峻的斗争,如若不能将其打压下去,受损的还是老百姓。最终我们采取查封证券大楼的手段解决了问题。

其次是米棉之战。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加上国民党封锁沿海地区,大量物资运不进上海,造成大米、棉花、煤炭“两白一黑”物资供应紧张。中国共产党举全国之力支援上海“应战”。《破晓东方》展现了1949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上海财经会议,还原了当年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5个地区共同支援上海的景象。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接下来还有贸易之战、反特之战以及粉碎国民党空军轰炸的军事之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一个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国民党残余部队、敌特、帝国主义势力鱼龙混杂、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旧上海,成功建设成万象更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上海。这是中国共产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鲜活案例。中国共产党“出战”的底牌,是为民族谋复兴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尚情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说,《破晓东方》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和升级版。《觉醒年代》讲的是在风雨如晦的中国,无数志士仁人经过上下求索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破晓东方》则是用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事实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前者表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者表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问:《破晓东方》里出现了不少干部角色,他们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令人感动。作为党史学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正风肃纪反腐,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龙平平:《破晓东方》一剧中,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待权力、对待群众的方式,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党的十八大伊始,面对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党中央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纯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们有力遏制住了腐败蔓延势头,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势。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力度这么大,全党同志都能够支持和认可,这本身也是党的力量所在。

我们党执政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一些人容易在光环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视自身问题的现象,一些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小圈子、小团伙,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好看,一要深入研究历史,形成独到见解;二要编好故事、鲜活人物

问: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也喜欢“四史”题材?

龙平平: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从始于鸦片战争的“百年屈辱”中拯救出来,演绎了数不胜数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动人故事,为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此前《觉醒年代》的热播,让很多业内人士感慨:我们低估了年轻人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当看到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烈士的墓前,堆满了青少年致敬的鲜花,合肥的延乔路成为广大青年缅怀革命先烈的地标时,我感到了作为一个编剧的责任、价值和意义。

本质上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剧,是艺术作品,它不同于纪录片和历史书,不是原汁原味地记录历史、复制历史,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是故事化了的历史。这也就意味着,就一部电视剧而言,仅靠占有史料是不够的,必须从史料出发,把它变成故事,要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就得靠编剧进行加工,用艺术的手段去展现历史真实。这个过程不是通过简单说教的方式,而是要想办法把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变成生动鲜活的人物,变成大家在感性上能够认知和共情的事件。为什么《觉醒年代》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它让历史人物从书本上的概念变成了鲜活、真实、可爱、感人的人物。这个方面需要编剧开动脑筋去努力做好,这也是最难的事情。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目前的瓶颈是好看,要解决好看问题,一是要深入研究历史,形成独到见解;二是要编好故事、鲜活人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讲的都是大事,出场的都是大人物。大事之间缺乏勾连,大人物之间难以表现矛盾冲突。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让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一大难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在主人公和事件之间,在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架构桥梁和纽带,这个任务只能由典型化的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完成。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位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在这方面,历史题材名著《三国演义》值得借鉴。其主线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到三国归晋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一点不虚;虚构的则是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吕布戏貂蝉、煮酒论英雄、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空城计等。正是这些虚构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塑造了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就了一部文学经典。